廣告購買前你必須要搞清楚的三件事
1.產品的消費族群設定
2.購買廣告的受眾確認
3.整體行銷的預算規模
 
許多人購買廣告會受到很多原因給左右,例如人情壓力、老闆指示、帥哥美女業務、廣告媒體知名度…
廣告買下去,可能爽到他們但最後痛苦的只有你。
過去只有紙媒、電視及廣播廣告的時代,廣告主只要事前準備收視報告,告知潛在受眾的輪廓,就能吸引廣告主前來下單。
那是一個無法直接確認廣告效益的年代。
但進入網路廣告時代,觀看完廣告增加了點擊的追蹤動作,廣告的成效不再是過去不真實,似真似假的調查報告。
但多了所謂的曝光量這個更加恐怖巨大的數字,這個美麗數字是不是真的可以轉換成實質營運效益呢?
不一定
因為巨量的曝光必須要轉換成動作才能真正算成實質效益,尤其在電商企業眼裡,廣告轉換率高,下單的機會就更高。
現今的廣告曝光計算其實很虛假,但許多客戶卻都很在意,因為不懂的人很容易被騙,所以客戶可以用來欺騙他的老闆。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老闆(誤
怎麼舉例巨量的曝光呢?
就像是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擺個廣告看板,每天路過的人車假如有1百萬,那麼這個廣告就算有1百萬人次的曝光量。
你們覺得有效嗎?別懷疑,這樣的模式現在還是一直出現,路口賣房子的舉牌員就正在做這樣的事情。
為了凸顯效益,網路廣告因此衍生出CPC、CPM、 CPA、CPI等判斷價值效益的指標,如果不清楚名詞請先Google。
有空我再寫一篇跟大家介紹,但可能性不高,畢竟Google一下就有的東西真的沒有寫的必要了~
 
前面廣告看板的效益,我們可以從1.產品的消費族群設定 以及 2.購買廣告的受眾確認 這兩個指標來判斷。
先來說產品消費族群吧,要買房子的人會在該區域繞來繞去不斷看到廣告嗎?現在要買房的多半還是找房仲或自己作功課。
再來看看廣告的受眾吧,會在路上繞啊繞看到廣告的人,要嘛就是住附近的人,要不然就是在附近工作的人,以及過客。
這些廣告受眾會是產品的消費族群嗎?很難,即使有數量也相當的低,但為什麼建商還是願意投入資源呢?
因為成本低廉,他的投資重點還是在代銷獎金以及其他可以針對精準族群投放廣告的地方。
路邊的廣告不過就是對當地週邊民眾刷存在感的手段。
 
回到行銷預算規模,建商錢多可以這樣揮霍,但其他品牌不能這樣作也不應該這樣作。
所以買廣告之前,先把自己的產品消費族群抓出來後,再去確認廣告的受眾是否符合產品族群,如果不符,就別花冤枉錢了。
那些誇口自己觸及人數幾十萬上百萬的平台,很厲害?So What~這些人誰敢保證我轉換率?敢保證我就敢砸錢!
 
買廣告的重點抓住後,那麼我的主要客群18到34歲這句話代表的意義是什麼呢?
18到34歲恰巧是網路族群中消費貢獻度最大的族群(註1),這句話不是跟粉絲分享的話。
至少對我來說不是,作為擁有廣告預算決策的我,一聽就知道在向我招手。
主要客群不是他說了算,有些資料可以佐證。
如果今天我要下廣告預算在這些網紅身上,我一定會要他跑後台數據給我,雖然還是有造假的可能性。
但沒告訴他產品族群的設定前他造的了假,那我也服了他。 
這是下廣告的你所擁有的權利,記住,網紅滿天飛的時代,沒有非誰不可的定律,如果他不願提供,那麼請掰了他。
下個網紅合作會更好,別再相信沒有數據佐證的網紅。 
動輒10幾20萬的網紅報價,廣告主們值得更好的對待。
與天下的廣告主共勉之
 
註1:
ARO的數據指出35-54的電商造訪傾向度最高,但僅限於PC介面,依照行動版的年齡族群去推算,18-34的整體電商傾向度應該才是最高。
arrow
arrow

    羚羊馬客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